close

有次在旅遊資料服務中心無意中看到『景美看守所與白色恐怖』的DM,不過最先映入眼簾的是『景美看守所』這5個字。
心想,哇!看守所開放參觀喔,那真想去看看。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前身為軍法學校,設立於1957年,一直到2007年園區登錄為歷史建築、2009年更名為景美人權文化園區,期間曾為警總軍法處與國防部軍法局所屬單位及看守所、軍管局海岸巡防看守所、海巡部看守所、國防部北部地方軍事法院檢察署看守所。
目前於園區展出的『景美看守所與白色恐怖』,展期自2010年12月10日至2012年12月9日。


一走進園區看到的是『白鴿廣場』,向天展翅的白鴿或許是對自由的渴望吧!


『景美看守所與白色恐怖』展場位於原有的兵舍群,在3棟兵舍展出,展出主題包括歷劫的百合—園區歷史暨史料文物展、風揚傳承的蒲公英—受難者生活及影像展、壓不扁的玫瑰——獄中文學、藝術、電影文化展。仔細看展出的相片與文字,有種彷彿走入過去的時空的錯覺。


走過兵舍群,一棟只有兩層樓但是很寬的建築為仁愛樓,曾作為看守所使用。
仁愛樓前水池上有『獬豸』像,注音:ㄒㄧㄝˋ ㄓˋ,這兩個字的唸法還是園區入口服務台的警衛先生告訴我的。
上網查了相關『獬豸』資訊:
獬豸,中國古時傳說中的神獸,外觀似羊(或說似鹿),頭頂正中有長獨角,有短尾,尾巴像蝸牛,羊蹄。喜歡居住在水邊,性情忠貞,若見二人相鬥,牠就會以角撞不對的一方;見二人爭吵則會去咬理虧者,因其與生俱有辨別是非,公正不阿的本能,所以自古視為神獸。
警衛先生還告訴我,中華民國憲兵臂章上縫的圖騰就是獬豸,有機會再仔細留意一下。


仁愛樓內主要是押房區,房間內有洗手台與馬桶。
這一區的門窗都是漆成綠色


另一區的押房則是未上漆不鏽鋼,似乎有整修過,因為木製地板看起來蠻新又蠻亮的。


再走到接見室、燙/縫衣工廠、洗衣廠。
拿起接見室的電話,玻璃窗另一端的話機就會響,還好沒人拿起話筒!
燙/縫衣工廠、洗衣廠是受刑人工作以賺取微薄勞作金的場所。
通常縫製的是郵局、鐵路局及公家單位的制服、洗衣的物品有郵局、鐵路局、三總的郵袋、衣物等。


在仁愛樓右後方一小棟的建築物是軍情局看守所,不能進入,從鐵欄杆看進去只見一些堆放的櫃子。


軍事法庭外的牌子上雖寫著『實景展示區』,不過因為沒開放也看不到。


第一法庭也是沒有開放。


最後再來一張園區內其他建築物大集合。
這個園區佔地不小,林蔭也不少,戶外廣場開放民眾舉辦活動、中正堂提供作為舞台練習與表演,不失為歷史建築再利用與保存的好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in 的頭像
    Hsin

    Hsin's Blog

    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