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一篇真有點心虛,自助旅行中的吃只是餵飽肚子,沒能推薦美食名店給大家。
吃拉麵最是簡單,又不太會踩到地雷,就怕吃膩了。所以出發前1、2個月就盡量少吃拉麵,把額度留待日本再吃。
便當通常都有美美的照片,只要能接受吃冷的便當就好。
反正就只有在日本旅行可能會吃冷便當,偶爾吃,就當體驗吧!
便當並不一定便宜喔!
去京都最想吃的是和菓子,看到有人排隊的店,就會被吸引過去。
覓食過程中也順便逛逛市場,今天逛的是桝形市場人正好不多,可能正好不是尖峰時間吧。
寫這一篇真有點心虛,自助旅行中的吃只是餵飽肚子,沒能推薦美食名店給大家。
吃拉麵最是簡單,又不太會踩到地雷,就怕吃膩了。所以出發前1、2個月就盡量少吃拉麵,把額度留待日本再吃。
便當通常都有美美的照片,只要能接受吃冷的便當就好。
反正就只有在日本旅行可能會吃冷便當,偶爾吃,就當體驗吧!
便當並不一定便宜喔!
去京都最想吃的是和菓子,看到有人排隊的店,就會被吸引過去。
覓食過程中也順便逛逛市場,今天逛的是桝形市場人正好不多,可能正好不是尖峰時間吧。
在京都的地圖上找不到「西陣」這個地名。
西陣是1467年至1477年應仁之亂時,西軍主要駐紮的地區,但目前京都市內並無以此為名的正式行政區。西陣織業者主要分布在京都市區的西北部。
還好西陣織會館不僅提供了相關資訊,還可以實地觀賞。
京都的織造歷史,開始于桓武天皇建造平安京之前的5世紀左右。平安遷都之後,設置「織部司」,專門管理宮廷織物與獎勵匠人。當時的匠人居住于今天的上京區黑門長者町附近,織造綾、錦等高級絲織品,並且一直發展至今。
平安時代過半後,官營絲織工房逐漸式微,匠人開始聚居至「織部司」東邊的大舍人町附近,脫離宮廷管理後開始自由織造。當時的製品有 “大舍人綾”、“大宮絹”等。除此之外,通過研究中國宋朝傳入的綾織造技術,開發出了獨特的唐綾,常用作裝飾神社與寺院。
西陣織是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傳統的織布技術,以多品種少量生產為特徵,是在京都(西陣)生產的事先染色的紋織物的總稱。於昭和51年(1976年)被指定為國家傳統工藝品。
根據關於傳統工藝品產業的振興的法律,被指定為「西陣織」的品種一共有12個種類: 綴、經錦、緯錦、緞子、朱珍、紹巴、風通、綟織、凹凸織、天鵝絨、拼織、紬。
整理照片時才發現在南禪寺境內原來拍了這麼多照片。
沒有即時整理,隔了一陣子才整理就更難理了。
本以為分成3篇,每一篇的照片才不會太多,影響網頁開啟的速度,因為我本身就不太有耐心的人,如果網頁檔案太大,開個半天還打不開,我通常就作罷了。
沒想到,第3篇還有十多張照片,但是不想再分篇了,就讓這一篇的照片多,少一點文字!
還是簡短介紹一下南禪寺~
文永年間,龜山上皇舍離宮松下殿的下宮為禪寺,東福寺大明國師為本寺開山初祖,後由二世南院國師重修殿堂,宇多天皇敕與「南禪寺」額,推尊為「五山之上」,享有禪寺之最高榮譽。
南禪寺「五山之上」、天龍寺「五山之首」,看出來兩者的不同了嗎?
此行南禪寺境內第2個付費的景點是方丈庭園。
南禪寺腹地不小,此次到南禪寺主要參觀的景點有水路閣、三門與方丈庭園,南禪院似乎沒有開放。
除了三門與方丈庭園需另外購票,其它地方都不收費。
若不是一大早就來,否則依照我通常不趕行程,慢慢逛、慢慢看的速度,可能可以在這裡逛到下午。
不過今天離開這裡時也已中午,非常飢腸轆轆了!
三門意指佛教修行中的空門、無相門、無願門。
南禪寺原有的三門於文安四年因火被毀。
現存的三門高約22公尺,是藤堂高虎於寬永五年(西元1628年)為了為悼念大阪夏戰亡將士之靈重建。
水路閣為水道橋,建於明治時代。
日本第一座水力發電廠的設計者田邊朔郎參考古羅馬的水道橋所建造而成,將琵琶湖的湖水送往京都。
愛好攝影的遊客一定喜歡這裡,歲月在紅磚砌成的水道橋上留下的痕跡,再搭配不同的光影,讓人想要一直看快門拍下去、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線....有太多的組合了。
在南禪寺境內拍了不少照片,怕照片太多,網頁開啟慢,所以南禪寺其它部分留待另篇分享。
自助旅行時吃通常不是我的重點。
光景點就走不完,若還要再加上有名的餐廳或美食,這對我而言難度太高,因為我常常無法準確估計在一個景點停留的時間,所以餓了通常就近找吃的,沒有體力去找網路上推薦的名店了。
京都大學的中央食堂是此次唯一排入行程的餐廳。
網路上不少人寫到這裡價廉物美。的確是。
不知道現在台灣的大學的餐廳/食堂的菜色與用餐環境是如何,京都大學的中央食堂的菜色與用餐環境真的蠻不錯的。
收據上還印出你這一次消費的攝取的熱量以及營養分佈。我看到想吃的都拿,所以超標了。
或許是年代久遠,我對讀書時代的學校餐廳幾乎沒有印象,依稀只記得我很少去學校餐廳用餐,好像常去學校附近的餐廳用餐。
不過我倒是記得在德國讀書時學校的餐廳,用餐環境也是窗明几淨、菜色選擇豐富,從前菜、主菜、到最後的沙拉都有,可以依自己需要的數量自己拿,就德國外食的價格而言,學校餐廳真的是價廉物美了。
第3次去京都旅遊,終於搭嵐電到嵐山,好像有點土。
第3次去京都,還是有很多景點沒有去過,而且每一次來都發現還有更多地方想去。
不行、不行....若照這種進度繼續玩,會一直都只在京都打轉。
佇立在渡月橋橋頭的說明牌上的中文寫著:
『渡月橋據傳是歸山上皇望見月亮從東到西的情景而得名的。
承和三年(西元836年)弘法大師的弟子僧道昌主持修整大堰川,據說渡月橋便是此時修建的,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
平成十七年(西元2005年),運用了桂川之水的嵐山保勝會水利發電站得以整修,它為橋上的地腳燈提供了電源,燈光在夕陽西下時便開始照亮著渡月橋。』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翻譯的關係,中文讀起來怎麼有點卡卡的。
前兩次住同一家旅店,這一次換了一家,離京都車站更近了。
房間雖小,但是還是五臟俱全。
這一次連廚房、洗衣機都在房內。
今年兩次京都行,在京都期間幾乎天天經過京都塔。
晴天有藍天白雲為背景的京都塔,看了令旅人的心情格外開朗,因為是個出遊的好天氣。
在外走了一整天,晚上拖著疲倦的步伐走出京都車站,看到京都塔就知道旅店不遠了,一身的疲累讓旅人只想快快回旅店休息,夜空下的京都塔果然像一座燈塔,指引回旅店的方向,讓旅人覺得心安。
從東本願寺走往京都車站,有京都塔為嚮導。
從京都車站的大樓上遠眺京都塔,連京都塔基座的京都塔大樓都看的一清二楚。
不論晴天或雨天、不論白天或晚上,不論從哪個角度看,京都塔都有它不同又特有的姿色,總忍不住想要拍張照片,所以兩次京都行拍了不少京都塔,這裡挑幾張與大家分享。
兩次京都行都未登塔,或許京都塔本身比從京都塔眺望京都更吸引人吧!
兩次去京都,若是造訪世界遺產,神社、寺廟大概一定會去到,因為京都的世界遺產中唯一不是神社佛閣的只有二条城。若時間有限,這些世界遺產等級的神社佛閣哪一些最值得造訪就看每個人的喜好,仁和寺的名氣可能不高,但是我卻蠻推薦的。這也是我去仁和寺之前沒預料到的。
仁和寺是平安時代(唐朝中期,西元794年~1185年)第58代光孝天皇為了在西山祈願而修建。第59代宇多天皇秉承先帝遺志繼續修建。於仁和4年(西元888年)落成。宇多天皇退位後出家到該寺做住持,修行三十餘年真言密教。自此以來,直到明治維新,天皇世家的皇子皇孫們也先後在此寺住持修行。仁和寺因而被稱為御室御所。
仁和寺占地寬廣,如果想輕鬆走完寺內所有的景點,半天應該少不了。
只有進入御殿建築需門票500日圓(圖中紅線範圍內),進入寺廟境內其他地方免費;賞櫻季節期間則須付門票。
御殿建築很夠看,500日圓的門票我覺得值得;寺廟境內其他免費的區域非常大,有御影堂、金堂、觀音堂、五重塔.....等建築,雖然不能進入建物內,但是外觀也不錯喔,這些都是日本寺廟基本建築群。
如前所述,仁和寺在京都眾多景點中名氣普通,因此觀光客不多,是我至今兩次京都行中少數遊客稀少的景點,因此仁和寺境內散步、拍照都很悠閒。以下的照片是在需買門票的御殿建築範圍內所拍的。從一個建築走到另一個建築,每個建築雖獨立卻又相連,其間有日式庭院、有枯山水,部分建築可以看到內部的障壁畫,若有望遠鏡就更能仔細欣賞障壁畫。
宇治有宇治神社與宇治上神社,其中宇治上神社是位於宇治的另一個世界文化遺產。(還有一個是之前寫過的平等院)
宇治神社可能比較容易路過找到(希望有機會另篇分享),如果稍微留意指標,宇治上神社也沒太難找。(我就是沒留意,所以走錯叉路,多走了一些冤枉路)
與平等院及其他位於京都的世界文化遺產相較之下,同樣是世界文化遺產等級的景點,宇治上神社的遊客少了一點,因此相對清幽。
宇治上神社內的主要建物是拜殿與主殿,都是國寶。(日本神社建築一般包括本殿、拜殿與幣殿)
走進宇治上神社看到的第一座建物是拝殿。
前方木牌上的說明文字如下(漢字大概認得,只是不一定懂,有關日式建築的專有名詞就不甚懂了,有興趣可以google)
拜殿,國寶,鎌倉時代建築(鎌倉時代: 1185~1333)
桁行六間 梁行三間
一重切妻造 兩妻一間庇付
龍安寺以石庭的枯山水聞名。據說1975年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問日本,參觀龍安寺內的庭園之後,對庭園贊不絕口,更使得龍安寺的庭園聲名大噪,觀光客因此大增。
下方中間是拍自模型,所以才能由上往下拍,另外上下兩張是用環景模式拍的,雖然拍入全景,但已經不是原有的角度。
15顆大小不同的石頭放在面積248平方公尺的砂石上,再加上180公分高的油土塀,竟能創造出這麼多的禪意,究竟是誰設計的? 這枯山水所要表達的是甚麼? 至今仍舊是謎。
別問我能不能看出枯山水的涵義,我連15顆石頭都數不到,怎麼算都不到15顆阿!
方丈內不能進入,倒是可以從外面往內拍照,算是很難得。
若將裡面的拉門全拉開,真的是很寬敞,坐在榻榻米上欣賞石庭的枯山水另有一番悠閒的味道吧。
剛剛一走進這一棟建築,迎面而來的是幾幅書法大字,如果懂中文與書法,就不會只把這些書法當成圖畫欣賞而已。
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到處都可以看到抹茶與抹茶相關產品,提到抹茶大概都會想到宇治。
做了功課才知道宇治不僅有許多知名景點,還有幾處世界文化遺產,其中平等院大概是每位造訪宇治必去景點之一。
平成24年(2012)開始「國寶平等院鳳凰堂平成修繕」,平成26年竣工。此次修復改以鋪設沒有光澤的古風屋瓦,並將鳳凰堂上的一對鳳凰鋪上金箔,門扇與柱子也都漆上赤棕色的「丹土」。
永承7年(1052)藤原賴通從父親藤原道長處繼承了別墅,將其改建成佛寺,並命名平等院。
藤原家族在藤原道長勢力達到顛峰,藤原道長有三個女兒嫁給天皇當皇后,讓外孫成為繼任的天皇,又利用當時開始盛行的佛教思想,鼓吹天皇出家修行,自己就能名正言順地代理攝政,再利用政治勢力大量累積個人的土地與財富。
藤原賴通在權勢達到頂峰的時期,曾寫下一首和歌「此世即吾世,如月滿無缺」來描述自己的心境,非常自得意滿喔!
古老的平等院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是面對引入宇治川水的「阿字池」而建,初期因放置「阿彌陀如來」與52尊「雲中供養菩薩像」得名的「阿彌陀堂」,後因「阿彌陀堂」中堂脊沿上兩隻鳳凰,於江戶時期,更名為「鳳凰堂」。
鳳凰堂現為國寶,此為鳳凰堂內的木造阿彌陀如來坐像、壁扉畫、部分的木造雲中供養菩薩像與木造天蓋都是國寶。
原在鳳凰堂內的國寶,梵鐘、部分的雲中供養菩薩像、鳳凰1對與十一面觀音立像,現在則放在2001年3月新開放的博物館「鳳翔館」。
「伏見稻荷大社」連續4年被票選為外國人訪日最有人氣的景點,一年四季遊客絡繹不絕。
前往稻荷駅的火車內、稻荷駅的月台上、稻荷駅的火車站內就能感受到熱門景點的能量。
走出火車站,大紅色的鳥居、狐狸、與「伏見稲荷大社」立柱映入眼簾,完全不用看地圖找方向。
紅色旗幟上寫著「日本國內四年連續第一」。旗幟下方英文:Chosen by TripAdvisor Travelers in 2017, for the fourth year in a row, Fushimi Inari Shrine has been voted by overseas tourists as the top tourist landmark in Japan.
地點方便(下車就看到)、免門票、綿延不絕的鳥居所呈現的壯觀景色...是否是國外觀光客投票給伏見稲荷大社的原因之一....?
伏見稲荷大社佔地範圍很大,若有時間與體力,是可以在這裡健行一整天的。
大多數的觀光客時間有限,大概都只能走看「千本鳥居」。
不到半年再遊京都,一來是時間正好可以配合、二來上一次京都行所做的功課尚有記憶,這一次行前就不必花太多時間做功課了。
金閣寺,應該是每位到京都旅遊的觀光客必訪景點之一。
上一次5月來京都時,時間有限,金閣寺與銀閣寺兩者最後因為路線規劃選擇了銀閣寺,大概當時就覺得會再來京都吧!
鹿苑寺,寺內核心建築「舍利殿」的外牆全是以金箔裝飾,所以又被稱為「金閣寺」。
應仁之亂時鹿苑寺境內大部分的建築物遭到焚燬,只有主建物舍利殿得倖免。
昭和25年(1950年),舍利殿因為一名21歲的見習僧人林承賢放火而完全燒毀,放在殿中供奉的經書、足利義満木像、觀音菩薩像等也一同化為灰燼。今日我們所看到的舍利殿是昭和30年(1955年)時依照原樣重新修復建造的,昭和62年(1987年)全殿外壁的金箔裝飾皆全面換新,成為目前的狀態。
於1994年以「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的一部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歷史建築。
走進入口,當三層外牆貼滿金箔的「舍利殿」一入眼簾,遊客的讚嘆聲瀰漫在空氣中,緊接著當然是拍照、拍照、拍照,捕捉各種角度。
與銀閣寺一樣,主要建築都是只能遠觀。
此行住在東本願寺附近,幾乎天天經過東本願寺,不論東本願寺或西本願寺都很早就開門,而且進入不用費用,早起的人可以到東本願寺或西本願寺走走,當成一天行程開始的暖身。
日本的戰國時代,寺院為數可觀的信眾往往間接形成一股龐大的勢力,因此當代的大名(指封建領主)多會想要拉攏或是消滅寺院的勢力。
本願寺的第11代門主(教派的掌門或首領)與豐臣秀吉的關係良好,因此豐臣秀吉就讓本願寺在目前西本願寺的現址重建。第11代門主在過世後,將第12代門主傳給了第三個兒子。
德川家康掌權後,因為擔心信徒忘記不了秀吉,所以也想建立與自己交好的寺院勢力,德川家康賜給隱居中的第11代門主的大兒子一塊土地,讓他興建另一座本願寺,也就是現今的東本願寺。
兩院各有各的擁護者。為容易區分辨別是哪一個本願寺,原來的本願寺也就常被稱為「西本願寺」。
【東本願寺】
到東本願寺這一天的早晨,有點下雨,天色陰暗,木色建築在照片中尤其顯得暗。
東本願寺興建於1602年,但在江戶時代一共遭遇到四次的火災,所以現在看到的建築物是在明治時代完成的。寺內的御影堂京都三大木造建築之一。
東本願寺與西本願寺在建築上幾乎相同,只是兩寺的御影堂或阿彌陀堂左右配置相反。
日本於西元794年自奈良遷都至「平安京」(及今日京都),穿過平安京大門,寬達84公尺的寬敞大路朝著北方直線延伸,通往住於北端的天皇,以此條大路為主軸,所有的道路都是南北向和東西向,城鎮左右對稱,形成了井然有序的棋盤狀。當時平安京入口的東側及西側,都建立著巨大的寺廟,現今西側的寺廟已經不存在了,但東寺(意思是東邊的寺廟)從那時保存至今。
西元823年,當時的天皇讚賞僧侶--空海,並給予了東寺。空海將東寺做為密教的道場,建立了堂與塔等。在那之後東寺成為真言宗的總本山。雖然東寺的主要建築曾遭遇過火災及地震,但因每每都會再次修理重建,所以據說還是保持著當初創建時的模樣。也收藏著雕刻、繪畫、美術工藝品及書法等的絕妙寶物。
東寺與東寺內的御影堂及食堂全年免費入內參觀。
一般參觀費可以參觀金堂與講堂內部,以及從外部參觀五重塔(不得進入塔内),此行去的時間正值五重塔一樓與寶物館開放參觀,所以買了1300日元的套票。(但是此行碰上御影堂維修,也不能進入參觀)
東寺的五重塔高55公尺,最初的塔於9世紀完成,之後因打雷等因素4度燒毀,但不曾因地震而崩毀,地震的搖晃會被接合處吸收,隨著傳達至塔的上層而減弱,另外也因各樓層交錯震動而吸收搖晃度。現存的高塔是西元1644年建立的。
此行在許多觀光景點遇到的團體多為日本各地的學生,有的是一整團,有的是1個導遊(領隊?)帶3、4個學生。後來發現,這種3、4人的小團體都是搭計程車,計程車司機還兼導遊講解,就像照片中的景像,蠻特別的。
京都御所從2016年7月起不需申請即可入內參觀,每天上午9點到下午5點,暫停開放的日期會公告。這個位於市區,交通方便,搭地鐵就可以到的免費景點,當然一定列入此行行程中。前往京都御所的這一天,京都天氣大好,抵達京都御所時又正好日正當中,一路參觀走來,幾乎沒有陰涼處,只好撐起陽傘,還好在京都,撐陽傘不太奇怪。
京都御所是明治維新前日本天皇的居所(日本古稱內裏),自桓武天皇於延曆13年(794年)自長岡京遷都至平安京(即今日京都)開始,一直到明治2年(1869年)遷都東京,歷代天皇皆居住於此。這期間曾多次火災,每次都進行重建,現京都御所為安政2年(1855年)重建。
這裡不僅是孝明天皇及明治天皇日常生活起居的住所,也是舉行宮中各種定例活動、慶應4年(1868年)發表五條御誓文、明治、大正和昭和天皇舉行即位大典的歷史舞台。
御車寄 (Carriage Porch, Palanquin porch)
御車寄是公卿等高等級貴族在舉行儀式或謁見天皇時所使用的玄關,通過走廊與諸大夫之間、清涼殿、小御所等相連。(下方照片上半部)
新御車寄時大正4年(1915年)大正天皇即位時所建的。(下方照片下半部)
諸大夫之間 (Shodaibu-no-ma, waiting room)
諸大夫之間是朝臣與將軍家的使者在謁見天皇前的等候室。房間是根據身分高低使用,依照隔扇拉門上的圖畫分別叫做「虎之間」、「鶴之間」」、「櫻之間」。
雖然此行旅店有設備齊全的公用廚房,但是旅行才幾天,玩的時間都不夠了,那有時間下廚,除了早餐在旅店簡單自理,午餐、晚餐不是在外面餐廳吃,要不就買回旅店吃。
這一次是玩到哪,餓了,就吃到哪,沒有特別上網找著名的餐廳。
所以有些時候不免也得吃可能台灣也有的連鎖日式餐廳。
日本的便當文化也是旅行中不能錯過的。櫥櫃上繽紛的便當,真是誘人,怎麼能夠不買來吃呢!
只是日本的便當是冷的,買的時候,店員還會再塑膠袋內放一個保冷包。
還好去的時候天氣熱了,吃冷的便當並不太困難,而且也蠻可口的。
冬天不能吃熱騰騰的便當,不知道是不是還這麼容易入口。
日本幕府時代的開始、德川家族將政權歸還天皇的大政奉還、與幕府時代的結束都在二條城,來一趟二條城大概也能略知這幾段日本歷史。
1601年德川家康下令西日本的各大名修建二條城,1603年德川家康首次進駐二條城。儘管很少,但是德川家康到訪當時的首都--京都時都住在二條城,德川家康不在時,城內配置有幕府所在地江戶(現在的東京)派來得二條輪守人員。
從地鐵站一出來就可以看到二條城東南隅櫓,從城外反而可以看的更清楚,拍攝的角度更佳,因為進入了二條城得另外購票才能進入東南隅櫓,而且也沒有這棒的拍攝角度。
東大手門
相當於二條城的正門,現存的門被認為修建於1662年左右。
唐門是二之丸御殿的正門,門上四根柱子,鮮艷地雕刻著代表長壽的鶴和松竹梅。2013年經過修復重現當時輝煌身姿(真的金光閃閃)。
再來就是脫鞋進入參觀國寶級的二之丸御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