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一天連續參觀了幾間教堂,果然有點記憶混亂了。


《聖老楞佐教堂》 (Igreja de S. Lourenco/St. Lawrence's Church)
聖老楞佐教堂創建於16世紀中葉,期間曾數度重修,其中在1618年的一次較具規模。
所在的地區昔日是高尚住宅區。華人稱之為『風順堂』,有祈求風調雨順之意。
教堂左右鐘樓並崎,一座是時鐘、一座是銅鐘。
在澳門參觀幾處教堂後,印象中聖老楞佐教堂是唯一在入口處有『進聖堂之衣著規定』公告的。


其實規定也蠻合理的,教堂畢竟是一個宗教信仰崇拜的地方,不是觀光景點,入內應當要帶有尊重的態度。
教堂內通常允許拍照,但是不打閃光燈是應有的禮貌,除了避免經年累月的觀光閃光燈損壞古蹟之外,也是對在教堂內的信徒的一種尊重,因為在彌撒以外的時間還是有信徒在教堂內祈禱、安靜的。
澳門大部份的教堂內的管理人員對打閃光燈拍照的觀光客多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像在歐洲,輕則被制止、甚至大聲喝阻,重則要罰錢的。



《聖若瑟修院及聖堂》 (Igreja e Seminario de S. Jose/St. Joseph's Seminary and Church)
聖若瑟修院位於何東圖書館旁,並不開放參觀。
聖若瑟修院於1728年由耶穌會士創辦,在二百多年的辦學過程中,培養出許多中國和東南亞各地的教會人才,被老一輩的澳門人稱為澳門天主教的『少林寺』。
聖若瑟修院及聖堂於1746年動工,1758年落成。在1903年重修,1953年再次修繕。


開放參觀的聖若瑟聖堂雖與修院毗連,但入口處在山丘的另一端,走過崗頂前地,經過聖奧斯定教堂、劇院、聖老楞佐教堂,再參考一下叉路口的指標,可以找到聖若瑟聖堂的入口。
教堂前的階梯是聖若瑟聖堂給我第一個不同於其他教堂的印象。
教堂外貌與大三巴(Ruinas de S. Paulo)有點相似,所以當地人又稱聖若瑟聖堂為『三巴仔』。



走進教堂,教堂前祭壇處很精緻華麗,仰頭映入的圓頂,與轉身入口處上方的管風琴都很與眾不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