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因為「藝遊博物館 發票做慈善」活動至5月31日止,所以5月的週末一有空就找博物館逛,淡水的紅毛城去了好幾次,不過滬尾砲台卻未去過,趁這機會給它走一趟囉!


滬尾砲台離淡水捷運站、老街有段距離,步行的話有點遠,難怪之前都沒看到。
中法戰爭滬尾戰役1884~1885)後,清廷為了加強台灣海防建設,分別於澎湖、基隆、淡水、安平及旗後等五處海口興建十座新式砲台,淡水的『北門鎖鑰』即現存之『滬尾砲台』屬這十座砲台之一。滬尾砲台門上的『北門鎖鑰』為劉銘傳親題。
穿過這塊門額,看到一個很大的廣場,四週的建築物就像城牆般圍起來。這些建築物就是彼此相通的『甬道』,現在甬道內有一些的展覽。


中間像操場般的廣場留有之前建物的遺蹟,在廣場四週、甬道前栽種了不少的樹木都已成蔭。


走到甬道的兩個角落的上方,此處原為砲台,但現在砲已不見了,只剩下空空的砲台,至於原來的砲去了那裡,從展覽的說明中都未讀到。


沿著砲台就走到了甬道的屋頂,可以看到許多的通風口,屋頂上也種滿了樹。


滬尾砲台腹地不大,而且有部份尚在整修,所以一下子就逛完了,還有時間去紅毛城逛一逛。
原來的紅毛城只有荷蘭人所建的『安東尼堡』(Fort San Domingo),因當時淡水居民稱荷蘭人為紅毛,因此又稱此堡為紅毛城。
英法聯軍之役後,淡水開港通商,英國向清廷租借紅毛城作為領事館之用,並在原紅毛城東側增建了英國領事官邸。
英國領事官邸為英國維多利亞風格之建築,有紅磚、迴廊、斜屋頂,反較原來的『安東尼堡』更吸引人。


紅毛城室內展示僅到下午6:00,1、2樓大概走了一下,就到關門的時間囉!
室內不能拍照,所以我從窗外拍了一張餐廳的樣子,桌上餐具排放整齊,感覺就好像馬上要上菜了。
紅毛城戶外區域則開放到晚上10:00,所以還是可以在建築物外的花園內散步,欣賞夕陽、遠眺觀音山、研究大砲。


沿著階梯走到下來,通往大門口的小徑兩旁路燈都已亮起了,這裡的建物是行政辦公室,近看有大樹與草坪相伴,遠看有淡水河出海口與觀音山,令人好不羨慕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